闺女给我讲故事
牛牛识字后,我一直在给她物色适合的读物。
最先买来的是哈利波特。
为了勾引她的阅读兴趣,降低阅读难度,我还下载了全系列电影。
哈利波特不愧是全球童话顶流,牛牛看了半个小时,就疯狂的着了迷。此后进入自动巡航模式,不需我的陪伴,一个人把七部电影过了好几遍。
但是文本的阅读难度还是太大,而且没有注音,读起来很吃力。牛牛虽然很喜欢,甚至还把书当课外书带到学校读过两次,但进展甚微。过于吃力的阅读,不会令人体验到阅读乐趣,反而会挫伤阅读的积极性。
小孩子阅读,文本一定要爽。
换言之,节奏一定要快。三五句话找不到爽点,小孩的注意力就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就跟大人喜欢看番茄小说读网文一个道理。
从这点来看,《哈利波特》不是特别好的选择。西语本来就已经很拖沓了,再翻译成中文,那简直拖沓的不能看。书都翻三页了,剧情才推进到猫教授在哈利家门口蹲点。别说小孩子了,连我都看不下去。
我这个年龄段的人,除了极少数幸运儿,小时候大多没看过什么书。我和老婆都勉强还算相对幸运的那一批。我爸妈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书柜里有点书,他们也有点给我买书的观念,但是不多。那个时候书很贵,县城里只有百货大楼有寥寥几家书摊,个个牛气冲天,盗版书当正版价卖。老婆家里更穷,但她有个大爷是当老师的,老师家里有书,而且是适合小孩子看的书,她因此能沾点便宜看上书。
郑渊洁,这个城里小孩家喻户晓的童话大王,我直到三十六岁,才第一次读到。哈利波特其实也是同样的情况,凡是家庭条件不错的城市家庭小孩,大抵都读过。我虽然很早就进了城,但是整个家庭因家庭反而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过上了标标准准的赤贫生活。在老家的时候,家里还给我买得起《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到了郑州,连这些书都看不到了。
我经常在卡文时怅然若失,训练大脑要趁早,越是小孩的大脑,可塑性越强。如果小时候能多读几本书,固然不会帮助我成为文学天才,但至少能让我码字的起点稍高一点。
可惜,这世上从来没有如果。
郑渊洁不仅给小孩写童话,也给成年人写童话。
《智齿》仅仅看了三页,我就动了把郑渊洁全集都搬回家中书柜的念头。
但郑渊洁实在是太过高产,作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不知道该买啥,最后把他的成人童话买了六本,给女儿买了代表作皮皮鲁和鲁西西。
今天写完作业,我掏出鲁西西,说要给牛牛讲故事。
牛牛很开心,盖上刚掀开的平板,说:讲吧。
我躺到床上,犯起了懒,对牛牛说:爸爸给你讲了这么多故事了,今天该你给爸爸讲了!
牛牛捧起书,开始给我讲。
她认识的字还不够多,书读起来磕磕绊绊,但配上注音,也能相对流畅的读下去。
郑渊洁是个退伍丘八,按说是个糙老爷们,但不得不服气,为了给小孩子写童话故事,他是下了大功夫的。
鲁西西是一个安静的小女孩,不爱出门玩,喜欢一个人呆着胡思乱想。这几乎是所有中国小女孩的标准样式。牛牛前两天刚画了一幅画,《我去小人国》,讲她突然缩小,发现咱们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小人国。她在小人国一走路,就不小心踢倒了小人国的高楼。高楼里每扇窗户后面都住进了小人儿,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看书,有的在看风景,有的在睡觉。被侵略了的小人儿们拿起武器反抗,但他们的武器扎在牛牛身上,就像挠痒痒一样。
鲁西西外传的第一个故事,跟牛牛这两天的奇思妙想不谋而合。鲁西西进入小人国,见了小人国的零食国王,还检阅了自己吃过的零食大军。
牛牛越读越入神,越读越顺畅,我也听得津津有味。没想到这么快就享上了闺女的福,听闺女给我讲起了故事。不知不觉间,牛牛一口气读完了整整三十页。我把书翻到最后一页,发现全书也不过一百五十页。也就是说,按照今天这个速度,一个星期就能轻松读完一本。
怪不得郑渊洁这厮这么能写,原来都是被小读者们催更倒逼的啊。
我对整个小学六年加初中三年教育的总体评价是:卵用没有。
这九年能做的唯一有意义,且将受益终身的事,唯有阅读。
甚至连码字不码字,重要性都可以往后捎捎。大脑本质上就是一套自我进化的算法,只要投喂的阅读量足够大,算法就会自动进化。有些人随便在纸上写几句话,味道就不一样,就是因为在童年大脑可塑性强的阶段,喂了足够多的料。像我这样还没来及吃几口像样的细糠,脑子就被数理化的抽象公式塞满,写出来的东西,终归差点意思。
平心而论,我写的东西不算差,精准、兼有逻辑,但归根结底不是我最想要的东西。
能不能成年后补上童年缺失的关键一课,我说不准。
应该很难。大才子梁启超就曾动过写小说,以故事而非说理的形式,启迪国人思想。但以其学识之渊博,扎根之深沉,终其一生,也没能写出像样的故事来。不过其思想倒是被新一代知识分子们继承,进而有了后来的新文化运动。
除了阅读,我在任何领域都非常佛性,绝不鸡娃。要不是怕闺女过早孕育出反抗权威的危险想法,我真恨不得把学校那些五花八门别出心裁的作业撕了。
这一方面可能有对自己进行童年补偿的心理作祟。哪怕世上最克制的父母,也难免将自己童年的遗憾投射到子女身上,接着想方设法对童年的自己进行补偿。
另一方面,也有我对普通人未来生存形势的判断和思考。
我始终认为,工业化大分工是反人性的,是人类在特定发展时期,为了解决生产力不足问题,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这种生产方式将人类异化为生产的奴隶,贬损人之为人的尊严。一旦人类社会生产力逾越了这个特定阶段,人类就必然主动打破这种生产方式,寻求自身的解放。
AI 技术的大发展,就是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尝试。而且从目前的科技发展程度看,人类有望在一到两代人的时间内,达成自我解放。
未来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再必须进行刚性的生产合作。
人们依旧会结合,但这种结合将会是人主动选择的产物。换言之,是理想、兴趣、追求、目标、愿景将人们结合在一起,而非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强迫人们拧在一起。
如果你就是不喜欢跟任何人结合,那也没有问题。AI 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辅助你成为一个超级个体。
时间倒退三四十年,想在互联网上发表一篇文章,你需要购买域名,需要搭建服务器,需要部署网页。而现在,你只需要随意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平台,注册一个账号。
今天,要想拍摄一段精美的视频,至少还需要三到五人的团队支持。但 AI 已经发展到,你给出一段文字,它吐出一段精美视频的地步。很快,社恐的人们将也能搭上短视频这趟流量的时代高铁。
未来,AI 能做到哪一步,我现在想不出来。如果我能想出来,可能我也成郑渊洁或是刘慈欣这样的高产作家了。但我敢肯定,AI 技术必将重塑人类的生产组织方式,进而重塑人类社会形态。
未来的普通人,唯一需要的底层能力,唯有阅读和写作。
你只要能表达自己,AI 自会帮你完成一切。
你只有能表达自己,AI 才能帮你完成一切。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儒家文化千百年来的理想国,或许就将在本世纪内实现。
你说,在这样一个大变局的时代,再去琢磨学校里教授的那些基于工业化合作生产的社会需求而设置的课目,究竟能有多大意义?更何况,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与其说是在教育,毋宁说是在大屠杀。我不想参与到这场屠杀中来。
无论是从功利角度,还是从人道角度,我都认为,孩子们应该立即放下卷子,捧起书本,拿起纸笔。
版权声明:本文由刑辩人在路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法律咨询或案件委托,请将相关案件材料及您的诉求发送至邮箱:liuchen8916@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