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香港读个创意写作硕士班
非虚构写作,是这两年比较热门的一条赛道。
得益于自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公开写作不再是小圈子文人的特权,贩夫走卒都有了公开讲述自己故事的机会。
自媒体是成本最低的创业。相较于搞短视频,写作的成本又要低得多。眼下这两年,短视频风头正劲,带给人一种“视频即未来”的假象,其实短视频并不适合个人做,非得有个小团队协同,才能吃得消。但这已经偏离了自然人创业的初衷,拉起三四个甚至更多的人,与开家公司无异,劳心伤神。再者,短视频的底层能力依旧是文字输出,没有好的文案,纵是神仙来了,也难为无米之炊。
当今这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一个人只要文字写得好,就很难饿肚子。文字是任何其他社会技能的倍增器。哪怕你只是会给人剪头发裁衣服,只要文章做得好,生意亦必定兴隆。纵使是个乞丐,若是做得一手好文章——莫说没有此等乞丐的话,请君到抖音上瞧一瞧,如今的乞丐早已不是蓬头垢面衣不蔽体,而是衣着光鲜,油头粉面——吃瓜群众也乐意捧个场。即便是作伪、骗人,辅以好的文字,也能割到许多韭菜,《罩袍之刺》中描写了一个高位截瘫却身残志坚,用嘴衔着画笔画画的阿富汗小女孩,通过Facebook、推特的放大,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获了大量粉丝。后来记者发现,这些画——当然也连同那些画后面的故事——都是他人代笔捉刀。
然则中国的教育却极少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只顾教一些除了考试一辈子用不着的公式。废科举前,学堂里只教之乎者也,五四之后,学堂又只教西方近现代科学,矫枉必过正,也算是中国特色了。
中国人的潜意识里面,写作是不用教,甚至不可教的,全靠天赋,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根本不然,这在今日已经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倘若作文写字毫无章法可循,那请问那些大语言模型又是如何训练出来的呢?语言的底层仍旧是一连串的算法,既然是算法,就必然有迹可循,顺着这个轨迹,就能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写作固然吃天赋,但这天赋也得在笔耕不辍的训练中才能得以激活与发掘,与数学、物理对天赋的“刚需”又完全不同了。牛顿脑袋被苹果砸一下,砸出来个万有引力定律,但能砸出来一部《战争与和平》吗?我们总以为数物化生要多努力刷题,以为勤能补拙,对作文章却放任自流,托口天赋,实则南辕北辙,所谬大矣!
明显欠缺天赋,却又写出传世作品的作家,数不胜数,不过若要把人家列出来,反倒显得不太恭敬了。人们总是更愿意别人夸赞自己有天赋,其实不怎么努力,而非相反。哪些作家可列入此类,阅读量大的人对此都心知肚明,倒也不用得罪人明说。
著名中文作家严歌苓,到美国前纯粹野路子写作,到了美国后,进了文学院,才开始接受系统性职业化的写作训练。这里就又涉及另一个对写作训练的刻板印象——凡未经雕琢兴之所至的,都是浑然天成的,而刻意规训流水作业的,则没有生机与灵气。严歌苓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作家,很多作品的价值尚未被完全发掘,私以为,她有几部作品将来一定是能传世的。严歌苓就是一份活着的证据,证明了写作这件事,完全可以进行系统化的职业训练。职业化的训练不能给你天才,但是如果你有天才的话,它至少可以让你在使用你的天才的时候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使你的所有的天赋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美国的学堂从高中开始便要开设创意写作课程,一则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二则培养学生以文字交流,表达自我的能力。这门课在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有开设。我倒觉得这个培养方向很对路子,天文地理星辰大海宇宙奥妙,这些事儿还是交给天才们去作罢,给平民搞好通识教育便功德无量了。
我虽然已是近奔四的人,近来却也“老夫聊发少年狂”,码字着了魔,想去读个创意写作的研究生班。看了几所国内高校,都得按考研的路子来,又是英语又是政治又是马列,实在吃不消。香港的学校倒是可以考虑,学制既短,毕竟上有老下有小,不能脱产太久,又能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也算丰富阅历积累素材了。
实在是有些心动。
版权声明:本文由刑辩人在路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法律咨询或案件委托,请将相关案件材料及您的诉求发送至邮箱:liuchen8916@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