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你问我答 > 正文内容

所有人问所有人——给站长发邮件,可获详细免费法律咨询

刘臣律师1年前 (2023-08-19)你问我答747012

很多年以前,博客还很火的时候,韩寒搞过一本叫《独唱团》的杂志。当时搞得动静颇大,隐约有被捧成了一百年前《新青年》的意味。追捧往往比打压更致命,所以人们还发明了个新词儿,叫“捧杀”。这个《独唱团》呢,只出了一期,就被捧杀了。

《独唱团》中有个小小的栏目,我至今记忆犹新,叫“所有人问所有人”。

有数学模型测算,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要想通信,中间最多只需要通过六个人转递。验证起来也非常简单,假定一个人的有效社交人数是50人,那么社交网络的扩张模型应为50的n次方。写到这儿,我还专门掏出计算器验证了一下,50的7次方结果高达七千多亿,比全球人口的总数还多出一百多倍。说明这个模型已经计算的相当保守,即便把每个人的有效社交人数降到30,计算结果也有两百多亿,依旧有全球人口总数的三四倍之多。

当时我还在上大学,美国总统还是奥巴马,我在脑海中激动地盘算着,假如我想给奥巴马写一封信,那么我可以首先找到我们校长——这可能有些超出我的社交能力极限——但至少我可以把信交给我们辅导员,再由辅导员交给校长,如果辅导员自己就认识比校长还牛逼的大人物,那事情就更顺利了,即便他也跟我一样,能想象到的最牛逼的人物就是校长,那么校长至少能把信交给教育厅长,然后是教育部长,外交部长,美国国务卿,最后是奥巴马。掐指一算,刚好传了六手。

这个小模型以及读完模型后脑补的思维实验,让当年内向腼腆的我很受鼓舞。那些年正是市场经济腾飞,水大鱼大的环境,几乎所有人都会教导所有人,内向腼腆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法生存。还因此诞生了很多割学生韭菜的“培训班”,打着改造性格,提升交际能力的旗号招摇撞骗。我要不是当年太穷,还差点被他们骗了。这个小模型第一次让我意识到,真正制约社交边界的因素,绝不是社交广度,而是社交深度。比如我确实认识辅导员,辅导员也认识我,但是如何说服辅导员帮我把信转交给校长呢?恐怕这便不是每周例会点名时的点头之交可以做到,非得双方有更深层的羁绊才好开口。

“所有人问所有人”所做的事情,是把整个社交传递的过程进一步简化。你想给奥巴马寄信,不需要再费劲巴拉求辅导员,只需要把信寄给《独唱团》就行了,《独唱团》会直接把信送到奥巴马手里,《独唱团》不光管送信,还管回信,并把回信刊登在杂志上。

现在看来,《独唱团》非常有想法,不管你对韩寒什么看法,喜欢也好,憎恶也罢,都不得不承认,在做杂志这件事上,他是真诚而纯粹的。如果他拿着这套在当时非常超前的理念去搞商业运作,无疑会挣到更多的钱,也会更安全,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做自己热爱并且坚信对社会有益的事,这本身就值得尊重。

现在这个时代,早已不是《独唱团》的时代,互联网的内容生态和分发逻辑都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但有些底层的东西永远不会改变。

譬如我仍然认为,文书往来是效率最高,信息密度最大的交流方式,单从交流这个维度讲,在很多场景下,文书甚至超过当面交谈。

当然,当面交谈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地方,决定交易成交与否的最后“一锤子”,往往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这种“感性的说服”,只有通过面谈才能建立。

但无论是是客户选择律师,还是律师筛选客户,对于最终成交的“那一哆嗦”前反复而漫长的试探而言,电子邮件依旧是最佳的选择。根据我个人的切身经验,一个回合的邮件往来,信息密度绝对超过微信你一言我一语掰扯三天。

我必须承认,在钟爱电子邮件这件事上,我有自己的私心,或者说得再直白一点,我希望我的客户有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刑事诉讼是一场律师与家属的协同作战,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是战场上的武器和弹药。我不能带着手无寸铁的人上战场,不光打不了仗,还要分出精力来照顾他。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律师单方面腹背受敌。

作为对我个人私心的弥补,通过电子邮件来路,能够明确交待案件背景信息,并明确表达愿景及诉求的案件咨询,包括资料审阅,免费。作出这个承诺并不容易,因为这会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很多刑事案件,光一份判决书就几十页上百页。所以我使用了一些限定语,所有的语言都有一定模糊性,但我想我们应该至少有这样一个共识:即那些单发一份判决书,附言只有短短一句话,“律师你看下这个案子”,此类来信显然不在审阅及回复之列。我想看到的是真正的“书信”,而非把邮箱当作微信来用,不停地问:“在吗?在吗?”

坦诚地说,现阶段,我也没有能力做到“所有人问所有人”,用这个题目,颇有种致敬的意味。顶多是“所有人问我”,再加上我身边的小伙伴们。当然,如果有朝一日,我有了《独唱团》当年的号召力,我也很愿意帮你联系一下特朗普什么的,但是目前确实还无能为力。

同时,如果您的来信及我的回信内容有可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我会在进行脱敏化处理后发表到我的个人网站上。这个网站是互联网海洋上的一叶扁舟,虽然每天都有天南地北的人来此落脚,但你不能用APP内循环的流量机制来看待他。我这么说吧,这里不像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什么的,这里没有基于大数据和通讯录的推送,只有带着与你同样精准问题机缘巧合在此落脚的陌生人。你完全不必担心,自己的信件会被现实中的熟人窥视,进而社死,更何况,我会对内容做脱敏处理。

发表的样式如该文章:非吸底层业务员:审计报告有问题,我该怎么办?

当然,如果你依旧对此非常介意,也可以在来信中说明,我们的来往信件将永远不被发表。

最后,我的邮箱:liuchen8916@foxmail.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刑辩人在路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法律咨询或案件委托,请将相关案件材料及您的诉求发送至邮箱:liuchen8916@foxmail.com

本文链接:https://xingbianren.cn/post/76.html

“所有人问所有人——给站长发邮件,可获详细免费法律咨询” 的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timo
1个月前 (10-12)

独唱团就出版了一期, 但是至少看到韩寒这个老乡的理想了。

李白拿酒来 回复:
暴露太早了,只能出一期
1个月前 (10-15)
klcdm
3个月前 (09-05)

很不错啊,对于现在法盲众多的时代,这是值得坚持的,不过,《在吗》属实没绷住

李白拿酒来 回复:
高质量的沟通令人愉悦
3个月前 (09-05)
演员
3个月前 (08-16)

好啊!

左来
6个月前 (06-05)

站长的程序竟然是zblog,感觉现在用的人好少。我以前用过asp的zblog,后来就转到wp和typecho了。感觉zblog从功能上不如wp,轻巧上不如typecho。

李白拿酒来 回复:
纯小白,没啥研究,最开始也装过wp,觉得后台太复杂,zblog简单够用,一目了然,也挺好
6个月前 (06-06)
Andy
Andy
6个月前 (05-11)

看来喜欢独立博客的人,大多数也喜欢文字和电子邮件。我现在相亲都是用电子邮件相亲,和老朋友保持沟通也用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比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要好用得多了。

李白拿酒来 回复:
原先还好,现在越来越不能忍受im
6个月前 (05-13)
DrPika
DrPika
1年前 (2023-09-04)

很佩服刘老师的坚持,独立博客的流量低到了如今,多半是一个自我欣赏的镜子。我不羡慕那些通过公众号,头条,抖音等媒体搞工业化生产文字视频内容的人,我钟情于web1.0时代起源的孤单式个人主页,带有一丝奇怪却自信的文人傲骨气息,至少,我们在这片自留地上写作的内容,是有思考的,有深度的,有沉淀的,而不是那些快餐阅读、短视频荼毒的碎片化娱乐。这个平台虽然流量低,但往好处看,来者经过孤单式web机制筛选过的读者,除了机器人,大都还是一些可以以比较顺畅、令人舒服的方式交流沟通的。
建议老师可以去十年之约、虫洞与开往、个站商店、BlogWe、博客聚合、川流等平台提交收录,这是为一个个孤岛架起连接桥的方式,能提高流量,但不降低读者质量。
老师的文章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文字底蕴造诣之高,相信以文会友,老师终将走到新的高峰。

DrPika 回复:
我昨天是手机端成功留言的,也收到了很多次您的回复提醒,不得不说ZBlog的生态比typecho还是差一些。我也有一个ZBlog驱动的网站 lung.czsyyy.cn 是做微信小程序(肺腑感言)的后端,搭建过程中踩了无数的坑,还是typecho易用一些。
刘老师的博客内容真丰富,以后会常来的₍˄·͈༝·͈˄*₎◞ ̑̑
1年前 (2023-09-05)
李白拿酒来 回复:
谢谢鼓励,昨晚用手机给你回复了好几次,网页上也没显示,也不知道回复上没有。
写字首先是取悦自己,如果能恰巧碰到人同行,就更添意外之喜了。
1年前 (2023-09-05)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