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有效辩护 第5页
成功案例:曹某某涉黑案,成功改变定性,“脱黑摘帽”
曹某某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案件,成功改变定性,“脱黑摘帽”,全案以恶势力犯罪集团定谳,大幅降低刑期,并有效保护了家族财产。判决书摘录:...
成功案例:套路贷诈骗案四罪去其三,从一审十三年半至发回重审实报实销
陈某某被控套路贷诈骗、非法拘禁、虚假诉讼、虚开发票案,二审阶段介入,发回重审后打掉诈骗、非法拘禁、虚假诉讼三罪,最终实现实报实销。发回重审一审判决书摘录,法院全面采纳辩护人关于陈某某不构成诈骗罪、非法拘禁罪、虚假诉讼罪辩护意见,四罪去其三:...
法律文书:李某集资诈骗案刑事申诉状
写在前面:众所周知,刑事申诉案件,在再审立案之前,律师是无法查阅案件证据卷的,故本申诉状完全基于两份判决书而形成,而这两份判决书,在裁判文书网上都可以公开查阅。所以,公布此文书不会泄露任何不适当泄露的信息,对于申诉人家属所提供的新证据部分,已经略去相应部分内容。申诉人:略案由:集资诈骗罪申诉人李某不服XX省高级人民法院2XX5年X月X日作出的(2XX5)X法刑X终字第XX号刑事裁定,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提出申诉。请求事项:1.撤销XX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2XX5)X法刑X终字第XX号刑事裁定书;2.依法对本案启动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事实与理...
侦查阶段最有价值的自救手段是什么?
刑事案件中,侦查阶段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也是力量最不对等的一个阶段。心理上,突遭变故,无论是嫌疑人本人还是其家属,六神无主,乃至以泪洗面;经验上,绝大多数嫌疑人可能是一辈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进班房,面对办案经验丰富的公安干警,两眼一抹黑;知识储备上,繁杂的刑事诉讼程序,别说老百姓不懂,就是不经常办刑事案件的律师也未必精通;资源上,侦查机关背后是整个国家机器,拥有近乎无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嫌疑人呢,拿什么对抗?制度上,我们的侦查程序近似于完全“黑箱”,虽然能够委托律师介入,但实事求是讲,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等,所能实际发挥的作用比较受限。侦查阶段难道就真的无计可施了嘛?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实...
被告人出庭指南
被告人的自我辩护能力有强有弱。我也的确见过一些思维敏捷、逻辑性强、语言流畅,具备合格自我辩护能力的被告人,但更多的人不能完全(或者说完全不能)胜任“被告人”这个身份。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辈子也不会成为“被告人”。他们的第一次“出演”,就要押上自己后半生的命运。千钧重担。如果不幸必须要扮演“被告人”这个身份,怎么样做的更好一些呢?首先,不管认罪或是不认罪,态度一定要坚决。事件一旦发生,就永远湮灭,剩下的只有根据证据重构下法官内心判断的“事实”。态度改变不了证据,但态度会影响法官的判断。阳光、坚决、不卑不亢的态度,比证据规则所发挥的作用更大,尽管它难以量化评估。我曾经的...
翻脸
老王挺好玩的,用风哥的话讲,大老板翻脸比翻书快。一审时,有两个小细节。一是文卫在跟前跑前跑后,打探情报,疏通关系,那时候文卫还是老王嘴里的“文总”;二是一审开庭中午休庭间隙,老王趁我和法官说话的功夫,偷偷找东方圣大律师套近乎要名片,我当时只顾着跟法官说话,没留意,但是风哥瞄到了,晚上在宾馆找我吐槽,气鼓鼓的。一件事一旦弄成,沾边的人都会说是自己的功劳,反之如果弄遭了,大家又会有多远躲多远,唯恐烫着手。老王这案子,究竟是如何弄成的,我也懒得多做分辨,无所谓,只要钱给我结清,判决书上落我名字,其余爱咋咋地,一概不问。本来按老王打听的情报,这案子二审便要改判无罪,但不知何处出了差错,又给发回了。其实...
不高兴姑娘
之一王宏的案子到检察院了,分在一个叫乔引娣的小姑娘手里。连打了一上午电话,几乎每隔十到二十分钟打一次的频率,愣是没人接。我甚至怀疑,这个小姑娘是不是把电话线给拔了,就是生孩子,也该生完出产房了。案件不能一直坐等,电话打不通,我就上门堵。结果刚到检察院案管大厅,碰到一个虽然看着年轻但头发已花白的同行,边不停拿手机拨着电话,边东张西望。我搭话道:“你也是来找检察官交材料的?”头发花白的年轻律师点点头,也顾不上答我的话,自顾自嘟囔道:“这个乔引娣的电话咋一直打不通?”我一听也是来找乔引娣的,立刻像是迷途的羔羊找到了大部队,赶紧又对他说:“你的案子也是乔引娣办的?我也找乔引娣,电话打一上午了都没人接。...
永不为奴
由于不想参加律协的凑数会议,随口扯了句谎,说今天要到洛水出差。没成想,一语成谶,今天中午快下班,古法官又打电话过来,问我明天可有时间,要安排东昆案二次开庭。我说:“时间倒是有,但是这庭开得太突然,咱这次开庭主要是要解决啥问题?我好提前跟东昆交流交流,尽量配合庭审。”古法官是个年轻女孩,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研究国学了,或者研究归研究,但研究只是为了防身,绝不是要把自己变成国学大师,比如我就属于这种类型。国学那些弯弯绕绕,古法官不太懂,或者不屑于弄,直入正题:“还是案件定性的问题,我们想听听东昆本人的意见。”我大体明白咋回事了,法院眼看这碗饭是无论如何做不熟,老郝和小郑这边又茅坑里的石头,软硬不吃,...